社区服务 统计排行 帮助
  • 12477阅读
  • 3回复

20年后中国将成为全球最穷的国家

级别: 侠客
— 本帖被 admin 执行取消置顶操作(2012-09-08) —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近期在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发表演讲,对将来的中国发表预测:20年后,中国将成为全球最穷的国家。她给出的依据是:

  1、从申请移民的情况看,中国90%的官员家属和80%的富豪已申请移民,或有移民意愿。一个国家的统治阶层和既得利益阶层为什么对自己的国家失去信心?令人费解!
  2、中国人不了解他们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更不知道对国际社会应负的责任和义务。所受的教育,或者是宣传媒体基本上都是仇视或妖魔化他人或他国,让人民丧失理性和公正的判断。
  3、中国人是世界上少数没有信仰的可怕国家之一。全民上上下下唯一的崇拜就是权力和金钱,自私自利。没有爱心、失去同情心的大国能获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信任吗?
  4、中国政府所谓的政治,除了欺骗人民,背叛人性,没有其它东西。人民大众过去是权力的奴隶,逐渐演变为金钱的奴隶。这样的国家如何赢得尊重和信任?
  5、大多数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学到过什么是体面和尊敬的生活意义。对民众而言,唯有获取权力或金钱才是生活的一切,才是成功。全民腐败、堕落、茫然的现象,在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
  6、肆无忌惮地对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掠夺,几近疯狂。这样奢靡、浪费的生活方式,需要几个地球才能供给?怎么不能让他国担忧?!
  她说,中国政府不能总是把注意力和民众的关注转移他国,制造敌人,把自己的压力转嫁给外部世界。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趋势,主动变革,关心民生, 重视民主,不能不负责任地推拖和压制。否则,中国只能越来越不稳定,将会出现大的社会动荡和人道灾难,20年后,中国将成为全球最穷的国家。这或将是全人 类的灾难,同样会是美国的灾难。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09-03
  据新华社电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9月1日答记者问时呼吁美国政治家客观、理性看待中国的发展,停止无端指责中国、干涉中国内政,以负责任的态度多做促进中美互信与合作的事。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2-09-06
美国国务卿希拉莉昨天带着一脸灿烂的笑容与中国领导人握手寒暄,但在一些人眼里,她可能是笑里藏刀——因为这些人基本不相信希拉莉或者美国对中国安过什么好心,也不相信中美之间真有什么友好合作关系。
  就在希拉莉抵达北京的当天,在中国颇具影响力的《环球时报》就发表社评,直言很多中国人不喜欢希拉里(希拉莉),她给中国公众带来了反感和警惕给两国主流社会之间埋下了十分深刻的新互疑。新华社昨天也发表文章,奉劝希拉莉莫要再唯恐亚太不乱;《中国青年报》日前则指希拉莉在7月访问欧亚非八国故意绕着中国走,并且一路通过鼓吹民主对中国指桑骂槐直接给南(中国)海争端添柴加火等等。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中美对抗成了世界性的话题。无论美国高官访问哪个国家,都有可能被解读成遏制中国。就连希拉莉访问距离中国好几千公里、只有几万人口的库克群岛,也被认为是遏制中国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一些中国媒体炒作中美矛盾的热情也明显上升,有时甚至超过了西方媒体。在中央电视台等官方媒体的栏目中,美国剑指中国打压中国的字眼在主持人和评论员们的口中频频出现;指责美国重返亚洲、挑动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国和中国闹事的文章时常跃上报纸的头版;一些研究中美关系、尤其是经常炮轰美国的学者和评论员整天忙于在各类媒体之间穿梭,揭露美国围堵中国的图谋。似乎中美之间正在剑拔弩张,随时可能干上一仗。
  于是,很多人好像忘记了希拉莉曾经用中国古语同舟共济来描述中美关系,也很少提起中美两国元首经常挂在嘴边的建设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充斥耳目的只有中美在军事、政治领域如何斗法。于是,学者和评论员们热衷于谈论美国如何设置封杀中国军队的第一岛链第二岛链,预测中国东风-21D型导弹如何阻吓美国航母,东风-41型洲际导弹如何突破美国的反导系统。可以说,在唱衰中美关系这一课题上,中国舆论和西方媒体达成了惊人的一致。
  在这样的语境下,那些希望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声音反而成了不受媒体欢迎的异类。在笔者参加过的几次媒体谈话类节目中,如果有嘉宾指出中美关系主流其实是互惠互利,中美之间的合作远远大于分歧和对抗,往往会被主持人引到中美如何较劲的方向,中美合作仿佛成了某种不能说的禁忌。
  中美关系真有那么糟吗?显然不是。事实上,过去30多年来,中国取得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美国政府花掉的国债和消费者得到的实惠,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都与一个整体上良好的中美关系密不可分。正如中美领导人说过的那样,中美两国的合作领域和共同利益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遗憾的是,如今西方和中国媒体常常有意无意地忽略这一点。
  正在崛起的中国和仅存的超级大国美国之间当然有不少矛盾和利益冲突。当惯了世界老大的美国及其盟友对中国的崛起肯定有这样那样的不习惯、不信任和不顺眼,并试图按照自己的意愿规范中国的行为,这难免会引起中国的反感和反弹。中美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但矛盾只是双边关系中的一部分,无论舆论如何宣扬夸大中美的明争暗斗,互利合作仍是两国关系的主流。
  从媒体的角度看,炒作中美对抗这一劲爆话题远比平淡的中美互利合作更能吸引公众的眼球。但中美这两个举足轻重的大国不是也不应该成为敌人。如果媒体为了炒作中美对抗而故意忽视两国关系中的正能量,不仅不符合实际,让中美关系屡屡躺着中枪,也可能让很多人产生错觉,以为这个世界真要陷入危机了。

《联合早报》
级别: 新手上路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3-07-01
中国金融经济危机在所难免 今年爆发可能性增大

      一场突如其来的中国银行间利率危机,其实已经打破了中国作为金融危机“绝缘体”的神话。
  2008年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2010年开始欧洲发生了一连串的主权债务危机和银行危机,似乎唯独中国这边风景独好,中国高增长的奇迹仍在继续,中国似乎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钱,各省政府一出手都是上万亿的投资,各地市一出手往往是上千亩占地的大项目;而中国富人们的奢侈品消费已经名列世界第一;中国商业银行利润领先全球……然而这一切在6月20日却显得如此的脆弱。6月20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一度飙升到13.44%;隔夜回购利率一度狂涨到30%,如果按照国际利率市场的标准,这已经算是一次金融动荡,可以类比2007年美国两家次贷公司的倒闭事件了。虽然此后中国央行稍微做出让步,银行间市场的资金紧张局面初步得到缓解,在6月28日也回落到了4.9%,但仍远高于常态的3%以下。
  在中国央行和商业银行陷入相互指责——央行认为错在商业银行不知节制和资金错配,而商业银行抱怨央行不教而诛突然袭击——的时候,舆论被成功转移视线,国人却很容易淡忘了一个真正扭曲怪诞的现象——在热钱加速流出中国的同时,人民币仍然在升值,这意味着热钱利益最大化,也就是中国外汇储备损失最大化。
  正像一位经济学家在刚刚闭幕的陆家嘴论坛上指出的,国际投机界对于中国的主流看法已经由人民币升值转向了人民币贬值,更简单地说,人们在猜想中国金融危机什么时候会爆发,以什么形式爆发,而不是以前的中国会不会爆发金融危机了。特别是此次中国银行间流动性危机事件的发生,已经足够让全球的投机者闻到了血腥味道。
  在笔者看来,从现在开始到未来3年,中国爆发经济和金融危机已经在所难免,这是因为中国旧的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政府主导的粗放型发展的模式无以为继,也是因为昔日全球产业链一体化正转向区域化。更因为中国一再拒绝主动调整,反而不断在政府、金融和实业部门加杠杆。其实质是强势集团(主要是政府国企和外资热钱)的既得利益不断扩张,已经逼迫到公众和国人承受力的底线,即内需、出口和投资都已经盛极而衰。
  而更不利的是,美国已经开始走出危机低谷,进入复苏轨道;当年美国危机时,中国主流精英高唱的是“救美国就是救中国”,可是如果中国发生金融危机,美国将会毫无愧色地踩着中国走得更高。故此,在2012年10月29日本专栏就开始判断未来1~3年美国小复兴和中国探大底的趋势已定,警告中国人要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
  麻烦的是,由于中国既得利益集团十分强大而固化,这使得短期内打破这种格局希望相当渺茫,即中国在现在约束条件下试图通过改良而缓解矛盾,令经济金融软着陆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于是今年2月4日,本专栏再度警告“世界危机轮盘正将转到中国”。
  做空中国对于以索罗斯为代表的投机者而言,是一项暴利的“事业”。而索罗斯们所需的做空工具,他们总是可以得到。
  在中国股市已经十分脆弱低迷的时候,做空中国现在最关键的是需要国债期货,如果国债期货推出,6月20日发生的那种情况,将会使做空的投机者获得暴利,而银行间利率和企业的贷款利率将再次飙升到令人惊讶的程度。倘若届时热钱巨量外流,而央行仍然拒绝提供流动性,则很可能导致一些商业银行的倒闭,甚至发生挤兑危机。
  做空中国的另外一个关键是房地产。如果国债期货推出,做空导致国债利率暴涨,房贷利率也会跟着涨。届时,如果国际石油危机和粮食危机同时爆发,造成严重的输入性通胀,这与债券危机和股市危机叠加在一起,更多失业的购房者无法支付房贷利息,则势必刺破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和房地产泡沫一起硬着陆的,还将有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
  时至今日,再指望中国不伤筋动骨地完成经济结构调整,那无疑已是痴人说梦。
  其实,中国直面经济和金融的转型挑战,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会让得过且过的国人梦幻彻底破灭,让中国人、执政者和中华民族被迫来一次抉择,方有可能置之死地而后生,进入一个再造和升级中华文明的新历史阶段。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