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 统计排行 帮助
  • 20211阅读
  • 10回复

一个野生的艺术家

级别: 侠客
“2012年9月的一天上午9点半钟。我努力地睡了很久,还是无法进入睡眠,满脑子都是进藏的画面,就像昨天刚离开那片圣洁的土地,今天又踏进去触摸她,心情感悟颇深,一次比一次强烈。
        这次随龚老师沿黄河进藏朔源,开的不是越野车,心里是有少许不踏实,但去西藏的那股莫名的冲动,也就无法考虑那么多,心诚则灵,我相信只要我们有朝圣者的毅力及信仰,也就无所畏惧,无限风光在险峰!西藏,我们又来了…”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09-01
汽车颠簸在高原上,黄土飞扬,伴随着相机咔嚓声远走他乡。李泉拿着手机走一段写一段,发送给景德镇家里的妻子。一路上风景太多,感悟太多,他怕忘了这些灵感和念想。
在路上写日记是多年养成的习惯,这也是别人从他粗犷外表和豪爽作风里看不到的细腻。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5-09-01
从九十年代初开始自驾进藏,已十四次,2次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徙步神山“冈仁波齐”;脚步遍及新疆、云贵川、内蒙及东北地区,二十余年行程百万公里。藏区早已渗入骨血,再也停不下来。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5-09-01
四十岁的年纪回到故乡,重拾陶瓷的笔,寻找儿时就筑下的梦想。其实在他心里,故乡这样的词汇有些疏离,因为在远疆与路上的时间实在太长。或许只有冒冒失失蹦出嘴里的“景德镇话”才唤醒此等情结。
他没想到的是,他的陶瓷会这么快受到关注,因为还有很多想法没有掏出来。这个时候他觉得故乡是美好和宽容的。尽管当聚光灯打在作为一匹黑马杀进陶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5-09-01
他还会跟人提起只言片语,在投缘的某个时刻。比如写字的我在说起要骑行西藏的饭桌上。
记得叶问先生也是这个年纪开始人生大转弯,四十岁之前从未贫困,却也因后来的贫困造就了他一代宗师的价值和地位。李泉的年代和叶问不同,但同样也在不惑之年因为陶瓷而改变了人生意义。没有好坏之分,只是追求和环境有时候左右了命运,得失自知。
李泉是个现实主义者,在我见到他侃侃而谈的时候,他都只谈自己在场的事情。当然有人非想听关于西藏或远行以外的想象,比如元明清的陶瓷野史,比如哪个城市的姑娘长得漂亮,他也可以跟你瞎扯一通,但纯属调侃。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5-09-01
关于西藏和远行给人的印象多是神秘与刺激,比如可可西里无人区,它是荒芜和勇气的代名词。在这片鸟不拉屎的地方,没有叽叽喳喳的聒噪,没有反对与支持的态度,只是勇敢和挑战,每个男人渴望的力量。无人区的一切都在摸索当中,各个领域都能找到某种野生的力量。在李泉身上,这种力量不是来自呐喊一声,而是来自匍匐行动。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5-09-01
这与李泉对待陶瓷的态度无缝契合,探索自身甚至众人尚未到达的无人区,用毅力和勇气征服脚下之地和手中之泥。他想要把心中的远方变成故土,在陶瓷上远行他乡、开疆拓土。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5-09-01
行动的积累化作陶瓷的述说,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到他真正的思考和未来的理想。
李泉主攻高温颜色釉陶瓷,摆脱了以往在陶瓷上的工整性、可复制性,创造出与意念相匹的技巧,回归瓷画本性的多变、丰富、不可复制及火的不可确定性。他利用堆雕、刻花、刷染等多重工艺,配以高温色釉的肌理感,将藏传文化的空灵、信仰展现得酣畅淋漓,从辽阔和纯净的视觉上打到心里。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5-09-01
在他的一系列西藏文化再现题材的瓷板画作品中,“西藏”这一碎片式的呈现变成了他艺术创作的全部主题。关于西藏,或者说借“西藏”之神秘气质发迹的艺术家比比皆是。那一片“文青”们日夜觊觎的沃土,上世纪八十年代以降,骤热。但是依此萌芽并瓜熟蒂落的,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他们忍受住了长期的酝酿,并且已然适应了海拔3700米及以上的文化地理气氛,成就了“坚守之徒”。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5-09-01
李泉自己或许是不那么愿意承认自己瓜熟蒂落的,因为他一直都在寻找、试探,如同追寻完美的恋人一样痴迷。从藏魂、寻梦香巴拉到最后的净土,每个系列都在变化,他告诉我,在此之前的作品具象较多,视觉上容易吸引观者,而他正在创作的另一批渐渐模糊,更具概念化的刻画,它更需要理解、也更能引人疑惑和思考的一部分。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