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圣经》的故事盗版于苏美尔文明 --]

私人论坛 -> 观天下 -> 《圣经》的故事盗版于苏美尔文明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相紫园 2019-06-27 17:30

《圣经》的故事盗版于苏美尔文明

我的观点平实而简单 。根据对《创世记》6—8章普遍接受的底本划分最终正典化的版本是对早前就已流传的 、分别以各自方式记述的洪水故事的两种版本的重新编修, 这两种版本分别是J底本记述和P底本记述 。一般认为前者较早一些,而后者较晚出现 ,尽管这两个版本的起源时间问题对于我的研究几乎毫无影响。如果你将这两个故事视为各自独立 、就会发现,无论是J底本还是P底本,它们都缺失了一个完整洪水故事中的某些片段。只有将两者视为一体,《 创世纪》第6—8章才是一个完整故事 。不但视为一体,而且将之与记载在《吉尔伽美什》第11块泥板中的巴比伦洪水故事以同样 的顺序逐一对应,这是我最重要的观 点。考虑到 《创世记》第6—8章所固有的独特的以色列神学立场那么我们所注意的圣经有所记载的材料却在巴比伦故事中付之阙如——就可以得到完美解释了。
这就是说,根据圣经学者们普遍持有的观 点 ,我们应该相信有两位独立作者独立写下了挪亚和洪水故 事,而他们都没有囊括史诗《吉尔伽美什 》中的所有元 素,但是那位被称为“Viola”的编修者将两者熔为一炉,之后该故事就与《吉尔 伽美什》中的洪水故事一 一对应了。例如,J底本的结尾处讲到了鸟被放出和献上燔 祭,而P底本则讲到筑坛的材料 、小、方舟的层次,以及山顶露出、所有生物都被放生,这两种版本都有对方缺失的成分。但是通过一些并不复杂的方式,最终的版本囊括了两者的所有成分,那些成分——我再次强调——与史诗《吉尔伽美什》中相同部分一 一对应且顺序相同。所有这些对应之处请见文末表。我必须承认,我也确信我以下将要讲解的内容对于我这篇论文的许多读者来说是早已知晓。你可能会偶然迸发出一个想法,以为这个想法是原创性的你之所以如此以为,是因为你对二手材料了然于胸,完全知道前人的观点,但是当你的研究进一步深人时,就会发现有人在25年前就已提出了这一观点,我这里就是如此,我这里做出的主要洞察也是如此。事实上,在上次会议中,我了解到,戈登温海姆(在他1078年发表于《 旧约圣经研究》上的论文《洪水故事的谐和性》中已经提出了这一思路。温海姆教授的出色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助我扬帆起航,不过我仍有很好的理由去发表我的研究,尽管它已经不再是完全原创的;最重要的理由是,温海姆教授的论文显然没有对圣经研究发生影响——这也是我之前尚未有人提出这个观点的原因。我自认专长于圣经注解尤其是《创世记》的注解。正如每一位与我同样熟悉《创世记 》经卷的学者可以声称的那样,将洪水故事划分为J底本和P底本,仍是圣经学术的一项标志性特征,所以尽管我的研究并不具有完全的原创性,但我仍然相信我的讨论具有价值。而且下文的某些观点此前从未有人提出过,尽管温海姆教授完全可以被视为第一个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再次申明主要论点:圣经中的洪水故事与《吉尔伽美什》的洪水故事 一 一对应,且顺序相同。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无可能变更顺序。毕竟挪亚必须在暴雨降临之前建成方舟而洪水也必


相紫园 2019-06-27 18:02


相紫园 2019-06-27 20:50

相紫园 2019-06-27 20:50


相紫园 2019-06-27 20:51

相紫园 2019-06-27 20:54

相紫园 2019-06-27 20:54

相紫园 2019-06-27 20:55

相紫园 2019-06-27 20:56

相紫园 2019-06-27 20:57

相紫园 2019-06-27 20:58

相紫园 2019-06-27 20:59

相紫园 2019-06-27 21:00

相紫园 2019-06-27 21:01

相紫园 2019-06-27 21:01

相紫园 2019-06-27 21:02

相紫园 2019-06-27 21:03

相紫园 2019-06-27 21:04

相紫园 2019-06-27 21:05

惊堂木 2019-08-21 23:45
《圣经的世界》,作者约翰·德雷恩( John Drane)。

《圣经的世界》,集他之前研究成果的大成,但更加注重面向大众读者,专为普及而写,语言深入浅出,史料图片丰富。对于希望了解古代历史和思想的读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一部通俗读物。


《圣经》的篇章之中蕴藏着古以色列民族的文学宝藏,同时也涵盖了迄今所知的世界文明形成期的历史,这段历史始于石器时代,止于罗马帝国时代。它以独特的方式熔史诗故事、历史记载、人物传记、说理议论、散文诗歌等于一炉,故而本书作者称之为“文库”。 我们知道,《圣经·旧约》的主体是犹太民族的历史记录,但文化是有所传承的,最早的人类生活印记不避免会以各种方式在不同族群之间传播,并保留在各民族的古籍中。在《圣经》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人类文化的碎片,甚至上溯到石器时代的人类社会。

1、《圣经》记载可追溯到石器时代
作者认为,创世记卷前面的一些章节,毫无疑问可以追溯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那就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包括现在的伊朗和伊拉克,还有叙利亚和土耳其的部分地区。
人类已知最早的一些定居点就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大约在公元前3500 年的时候,这里的城市共同体开始形成真正的地区城邦国家。欧贝德人定居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从集体生活进化到了更加复杂的居住方式,很快兴建了规模较大的城市。
其中的两座城市——乌尔和乌鲁克都出现在希伯来圣经的叙述中:乌尔(吾珥)被认为是亚伯拉罕及其家族的最初故乡,乌鲁克(圣经中称为“以力”)是与创世记10:10中名叫宁录的“英勇的猎户”有关联的几个城市之一,它也在很多世纪之后的故事中出现过(以斯拉记4:9)。

2、《圣经》创世故事源自于古亚述文献
在公元前 669 年到公元前 627 年之间,亚述国王亚述巴尼拔收集了大量的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各民族的习俗传统,刻写在数以千计的楔形文字泥板上。这些泥板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文献,其中与创世记第1章第1节到第2章第4节的记述最为相似的,是以阿卡德语写就的古老传说“创世史诗”。
在亚述巴尼拔的时代,一年一度庆祝新年的时候,人们都会在巴比伦神庙里诵读这部史诗,它是歌颂神衹马尔杜克的赞美诗。这部史诗告诉我们,在最初只有原始混沌的漆黑之水存在,它们被人格化为原始神阿普苏( Apsu)和提阿玛特(Tiamat),然后他们诞下了各种各样的神衹,代表着组成宇宙的各种元素。
后来,那些年轻气盛的神祇们发动了一次反对原始混沌之力的革命,建立了新的世界秩序。阿普苏被了魔法杀死,提阿玛特被一分为二,马尔杜克用其中的一半创造了坚固的天空(苍穹),另一半造成了平坦的大地。
这个故事,在更早时期的苏美尔语版本里,神的名字唤作安努(Anu)、恩利尔(Enlil)和尼奴塔( Ninurta)。基本的主题一直是相同的,尽管顺序是,光是从水组成的混沌之中出现,然后是天空、干燥的陆地、太阳、月亮和群星,最后是人类,之后创造者或者说创造者们去休息。
人类通常被描述为是用两种方法中的一种创造出来的,这两种方法都与大地上的泥土联系在一起。描述中的一种方法是他们产自土地之中,跟种子发芽成为植物的方式很像,另外一种描述认为他们是像陶罐那样用模子造出来的,所使用的黏土是土壤和神之血液或唾液的混合物。
一旦人类被创造出来,神就可以轻松了,因为造出人类是让他们为神工作的一一直到他们变得数量庞大,这时发生了一次大洪水,用来控制人口的数量。
这个故事,是不是很熟悉?它与创世记传说之间的相似之处是如此明显和详细,显然是出自同样的文化母体。

3、诺亚方舟故事的另一个古代版本
大洪水的故事在苏美尔神话史诗《吉尔伽美什》中也有对应故事。吉尔伽美什被认为是乌鲁克的国王,在公元前2750—前 2500 年统治着某个地方。曾有一段时期人们认为这是一个完全虚构的人物,但是故事中出现的一个人物基什的恩美巴拉格西,经过考古发现证实是真实存在的,其生活年代约在公元前 2600 年,据此推测,吉尔伽美什有可能也是真实存在的人。
吉尔伽美什的朋友恩奇都死后他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也不会长久,是决心去寻找永生的秘密。他找到得到永生的前辈乌特—纳皮什提,向他询问关于永生的事。乌特—纳皮什提告诉他说,他要想得到永生,就必须l从海底找到一种使人返老还童的仙草。
谈到这里,乌特—纳皮什提岔开了话题,向吉尔伽美什讲述了自己如何在大洪水中逃生的故事。在大洪水发生之前,具有神奇智慧的神伊亚就警告乌特—纳皮什提,其他神灵,特别是恩利尔已经决定降洪水在世上。伊亚劝他造一条船,他照办了。
这条船实际上是一个大方盒子,与挪亚的”方舟”不同。把方盒子内外都涂上沥青之后,他就在里面储存食物,并把全家和家里的物品都搬进去,同时进去的还有各种动物和手艺人。大雨连续下了七天,到了第七天的末了,除去汪洋一片之外什么都看不到了。十二天过去了,乌特—纳皮什提的船搁浅在一座山上。他从那里先后放出了鸽子和燕子,它们都返回到船上。
后来,他又放出了乌鸦,这时水已经退去,乌鸦没有回来。乌特—纳皮什提从“船”里出来后,向诸神献祭,诸神像苍蝇一样都来欣赏祭牲的香味,并且保证今后再也不降下洪水。它们还赐给乌特—纳皮什提和他妻子永生。
这个故事与创世记传说之间的相似之处是如此明显和详细,显然它们是出自同样的文化母体。不过,创世记采用了广泛理解的传统隐喻的方式, 然后赋予了它完全不同的解释观点,这是圣经的启示能够被置于许多不同的背景情况下进行思考研究的一个早期实例。


查看完整版本: [-- 《圣经》的故事盗版于苏美尔文明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3 Code ©2003-2010 phpwind
Time 0.036215 second(s),query:2 Gzip disabled